MBA/MEM访学团学子在英国祝福祖国繁荣昌盛,
为江南大学商学院建院40周年喝彩。
9月29日,江南大学商学院2025年MBA/MEM访学团远赴英国,开启了“数字化转型与人工智能”主题的学习之旅。牛津、剑桥、伦敦,七日三城,从剑桥的剑河波光到牛津的古巷斜阳,再到伦敦的璀璨地标,匆匆行走的时光里,在“理论与实践”“古典与现代”的碰撞中,同学们尽享了一场难忘的成长盛宴,完成了一次密集的“思维扩容”。

一、学术研修:人工智能与商业模式的创新变革
剑桥课堂1 |《人工智能驱动的商业模式创新》
克里斯·柯勒律治教授(Assoc Prof. Chris Coleridge)为我们揭示了创新的本质:“创新是可行性、需求性与可行性的甜蜜交汇。”他启发我们,AI并非遥不可及的技术,而是重构商业模式、实现颠覆性增长的核心画笔,特别是在协同创新与生态系统构建中的关键作用。通过案例研讨,我们深入理解了技术迭代与组织战略之间的动态匹配关系。


同学们与克里斯·柯勒律治教授合影并赠送商学院礼物
剑桥课堂2 |《商业决策制定》
约亨·鲁恩德教授(Prof. Jochen Runde)的课堂,是一场思维的洗礼。我们完成了经典的“认知风格”测试,深刻理解了“好的决策不等于好的结果”,关键在于决策过程的质量。他强调在不确定性环境下,管理者需结合经济学原理与行为科学进行理性判断。其严谨的逻辑框架与现实商业场景的结合,极大提升了我们对复杂决策机制的理解。


同学们与约亨·鲁恩德教授合影并赠送商学院礼物
牛津课堂1 |《管理国家、组织与个人层面的增长》
彼得·辛顿教授(Prof. Peter Hinton)将“增长”从宏大的国家叙事,层层分解至可感知的个人发展。他聚焦影响力投资与可持续发展议题,尤其关注非洲低成本教育融资模式的创新实践,启发我们从社会责任角度重新审视企业发展战略。让我们领悟到,真正的领导力是在每一个层级催化有意义的改变。


同学们与彼得·辛顿教授合影并赠送商学院礼物
牛津课堂2 |《金融和银行业的人工智能》
尼尔·凡尔康副教授(Prof. Nir Vulkan)为我们打开了AI的潘多拉魔盒。他指出:“金融的本质是管理风险,而AI让风险变得可预测、可解释。”他深入剖析了算法交易、市场设计与金融科技的实际应用。作为牛津金融实验室的创始人,他分享了大量关于区块链、智能合约与去中心化金融的前沿研究,使我们对金融行业的数字化转型有了更深刻的认知。更让我们深思的是,在效率之上,算法的公平、透明与伦理,才是通往未来的护城河。


同学们与尼尔·凡尔康副教授合影并赠送商学院礼物
二、企业参访:理论与实践的深度融合
企业参访1 | 宝马MINI工厂
我们走进位于伦敦的宝马MINI工厂,深入了解智能制造与工业4.0在汽车生产中的落地实践。从柔性生产线到AI质检系统,高度自动化的流程展示了数字化转型如何提升效率与产品质量,也让我们直观感受到“德国制造”在英国本土化运营中的技术优势,亲眼见证了“规模化增长”的现代范本。机械臂舞动,流水线低吟,宝马MINI工厂的智能产线是对课堂理论的最强回应。

企业参访2 | 伦敦金融城和英格兰银行
在伦敦,我们参访了英格兰银行及金融城核心区域,了解英国央行在货币政策调控、金融稳定与金融科技监管方面的职能与挑战。结合尼尔·凡尔康副教授(Prof. Nir Vulkan)的课程内容,我们对中央银行如何应对数字货币、跨境支付变革等新兴议题有了更立体的认识。

三、文化体验:商业与人文的交相辉映
文化体验1 | 漫游剑桥
褪去了课堂严肃的剑桥,化身诗意的画境。漫步国王学院,哥特式的教堂尖顶直插云霄,阳光透过彩绘玻璃洒在地面,仿佛将千年时光都揉进了光影里。三一学院门口小小的苹果树,果子掉落的一瞬间,改写了人类对宇宙运行的根本认知。站在树前的我们就像握住历史的任意门,微淼平凡的人生在触及人类磅礴历史中的一瞬时,也会有一刻的震颤。最令人沉醉的当属康河泛舟,帅气的撑篙人轻轻一点,小船便在碧波上缓缓前行。两岸的学院建筑静静矗立,柳枝垂落水面,微风拂过脸颊,让人忍不住想起徐志摩“撑一支长篙,向青草更青处漫溯”的诗句,此刻才真正懂了“再别康桥”的温柔与浪漫。


文化体验2 | 探寻牛津
走近牛津,像是一场穿越时空的探寻。阿什莫林博物馆,像一座藏满时光碎片的宝库,欧洲油画静静诉说着不为人知的过往故事。缓缓走在石板古巷,浏览一栋栋建筑藏着的百年故事。基督教会学院遇见抱着书本的学者、学生匆匆走过,仿佛撞进某部英伦电影的镜头内。牛津的魅力。它不是单一的“古老”,也不是刻意的“文艺”,而是时光在这里层层叠叠,却永远保持着生机。就像那些藏在巷弄里的故事,那些挂在博物馆里的画作,那些在学院里穿梭的身影,它们共同编织出了牛津的温柔,让人来了就不想离开。

文化体验3 | 感受伦敦
伦敦是一部“商业与人文”的合辑。我们走在其中、看着,思考着:科技向左,人文向右,未来在一种平衡中生长。林立的摩天大楼与古老建筑交相辉映,特拉法加广场上的鸽子悠闲踱步,伦敦国家博物馆的圣保罗大教堂的穹顶恢弘大气,每一处都透着这个城市的厚重与优雅,好像伸手就能触摸到全球金融中心的脉搏。尤其大英博物馆,驻足凝望各种文物,感受不同文明的碰撞与交融,内心也不由涌起震撼与复杂。在沉浸式感受多元文化的魅力氛围里,精彩的海外游学经历画上了圆满的句号。

四、成长之旅永不落幕
此次英国访学不仅是一次知识的拓展之旅,更是一场思维的升级。通过与剑桥大学、牛津大学教授们的面对面交流,我们深刻体会到学术研究与产业实践之间紧密而高效的互动机制。英国高校不仅注重理论创新,更强调研究成果的社会价值与商业转化。同时,人工智能作为本次访学的主线,贯穿于商业模式、金融体系与管理决策等多个维度。我们认识到,AI不仅是技术工具,更是推动组织变革与社会进步的核心驱动力。未来的企业领导者,必须具备跨学科思维、数据素养与伦理意识,方能在智能化时代中引领创新。
一路所见所闻、所思所想,记忆犹新、回味无穷——AI创新、认知决策、国家发展、个人成长……七天前,我们带着问题奔赴英国;七天后,我们满载新思考归来。
海外游学圆满收官,但我们的收获,远不止于课堂:
全球视野:在两所世界顶尖学府的浸润中,构建起理解全球商业的框架;
前沿洞察:零距离接触AI、金融科技、决策科学等领域的国际最新思想;
跨界网络: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,收获了宝贵的友谊和情感链接;
自我认知:在多元文化碰撞中,更清晰地看见自己的优势与成长方向。
我们知道——
有些旅程,看似结束,实则刚刚开始,美好的故事待续。
